日期:2021-12-03 10:18 字体:[ 大 中 小 ] 打印
一年来,我们聚焦经济稳中求进,百强进位的步伐更加坚实。认真贯彻省委、省政府关于“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”的要求,大力推行产业链“链长制”,汽车及零部件、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凸显,汽车摩擦密封材料产业入选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。转型升级不断提速,引进科研院所合作机构10个,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,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2家,“隐形冠军”“专精特新”企业达到9家。枣阳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,成功跻身“国家队”。龙头企业支撑有力,金兰集团、海立美达、双登润阳等6家企业入选“2021襄阳工业企业100强”,立晋集团入选“2021湖北企业百强”。预计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,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223家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%。消费市场迅速回暖,预计全年旅游综合收入45.7亿元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0%。城市地位稳步提升,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位居同类县市第二位,工信部赛迪“全国百强县”排名再进4位,居第90位,“襄十随神”城市群唯一百强县的地位更加巩固。
一年来,我们聚焦营商环境优化,改革发展的动能更加充沛。以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“高效处置一件事”为目标,扎实推进“两网”建设,全面推行政务服务“一窗通办”“一事联办”“掌上办”“自助办”,政务服务效率不断提高。持续推行“1346+80”工程类审批改革③,积极运用区域性统一评价④成果,工业项目实现“拿地即开工”。狠抓市场主体减负工作,深入开展“百名干部进百企”活动,扎实推进“清减降”⑤专项行动,兑现各类奖补资金1.28亿元,取消公共资源交易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,为企业减负1.5亿元。认真落实企业开办“210”标准⑥,大力推进“证照分离”“一业一证”改革,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3279家,增量位居全省前列。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提振了企业信心,增强了枣阳吸引力,明阳智慧能源集团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、浙江中电新能源物流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等100多个项目落户枣阳,北京佳美集团医疗科技产业园、枣阳市农业机电产业园等30个项目开工建设,港利制冷8千万套制冷配件生产、立晋集团减量置换200万吨优特钢等17个项目建成投产,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。预计全年10个省、襄阳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.3亿元,超额完成投资计划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%。
一年来,我们聚焦城市品质提升,千古帝乡的魅力更加彰显。坚持“产城融合”理念,围绕宜居宜业城市建设,投资6亿元实施了人民路南延、新华北路、襄阳路改造等60余项市政工程,浕水大桥、港利南侧规划路建成完工,城区至高铁站快速通道、东西轴线即将全线贯通。城市功能持续完善,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有序推进,市第三水厂主体工程完工,火车站站前广场、公铁换乘中心、人民广场全面开放,建成游园节点7个,新改建城市公厕40座,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0个,背街小巷改造50条,新增临时停车泊位1000余个,筹措公租房101套。“智慧城管”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,中心城区实现5G信号全覆盖。积极创建“无废城市”,生活垃圾终端处理项目即将建成使用,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100%,我市被评为“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(区)”。
一年来,我们聚焦乡村全面振兴,城乡统筹的画卷更加生动。精准把握“三农稳则天下安”的深刻内涵,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,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11.58万亩、旱改水提质工程8万余亩,预计全年粮食总产130.92万吨,生猪出栏102万头。经营主体活力增强,全市新增合作社22家、家庭农场216家、规模以上粮食加工龙头企业33家,粮食年加工能力达200万吨,建成农产品冷链仓储300多座,平林宋集村(油桃)入围第十一批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镇。交通网络更加完善,实施农村公路建设260公里,完成110公里干线公路提质、85公里过境公路路面改善、100公里生命安防工程,改造危桥53座,苏区大桥建成通车。深入实施“村种万树”“绿满枣阳”再提升工程,全年完成植树造林3.07万亩,建成227个美丽乡村、5个国家级森林乡村。人居环境日益改善,农村危房改造实现动态清零,改造农厕6024座,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%,王城镇被评为“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”。
一年来,我们聚焦民生福祉改善,全面小康的成果更加丰硕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,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.46万人,预计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.5万元,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.3万元。社会保障扩面升级,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,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3%以上,基层首诊率达到60%以上。社会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,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,持续实施“阳光家园”托养计划,农村“三留守”人员关爱服务和互助救助制度进一步健全。民生实事有序推进,预计年底将全面完成。各项事业协调发展,市一中、市中兴学校、民族小学、琚湾镇二王小学附属幼儿园等26个教育提质项目投入使用,新增学前教育学位900个、义务教育学位3600个。图书馆、文化馆新馆主体工程年底完工,中心城区社区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,七方、太平、刘升等6个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,太平镇被评为“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。市一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,率先实现省委、省政府提出的“百万人口县市和百强县创建三甲医院”工作目标。市精神卫生中心、市中医医院门诊楼及负压病房等项目顺利推进,我市代表国家接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现场评估,并顺利通过认定。“平安枣阳”深入推进,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,安全生产形势平稳,社会大局和谐稳定,人民群众安全感、满意度持续提升。